我到大學演講時有好多學生都夢想「財富自由」這事,不外乎想不上課、買東西不用看價錢、能夠環遊世界等。
今天要一起閱讀《
死薪水的不投機致富金律 》這本書,作者是個德國人,但他拿的是歷史社會學雙博士,曾在出版社以及報社工作,後來靠成立房地產公司致富。
書中寫到當德國人被問及「財富自由」,多半都會回答:
87%回:能夠享受退休生活而不必擔心錢的問題。 76%回:不必依賴政府的任何福利。 75%回:無論何時都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。 70%回:能夠只靠投資收入過活,不必工作。 看來想致富的心不分國度。
作者在工作期間訪談45位富豪,並將訪談心得以及自己的經驗寫成這本書,全書分為上下兩部各七個章節,總共14章,我用3小時5分鐘閱讀完畢,並將書中重點整理為六堂課跟大家分享。
第一課:防守為上,
守住財富是人生必修的課程
前網球世界球王鮑里斯.貝克(Boris Becker)拿過四十九個巡迴賽單打冠軍──包括六座大滿貫賽,在網球生涯當中贏得過超過2500萬美元的獎金,折合台幣七億多,收入之多,遠超一般人。
但你知道嗎?
因為無法償還自2015年以來積欠的巨額債務(1050億歐元),他在2017年6月17日被倫敦高等法院宣告破產
即使抵押西班牙馬約卡島(Majorca)上價值六百萬歐元的別墅,也只能償還部分債務。
除此之外,他做過很多錯誤的決策,包含離婚。
當與前妻芭芭拉(Barbara)離婚時,據說付了一千四百四
十萬 美元;
他也過著奢侈的生活,在倫敦租別墅,月租將近四萬美元,還反覆裝潢在馬約卡島上的別墅,大肆揮霍。
想告訴我們:留下才是真功夫,高收入不等於高財富,守住財富是人生必修的第一課,守住100萬遠比賺到100萬更難。
鮑里斯·貝克爾在網球生涯當中贏得過超過2500萬美元的獎金
貝克爾不是個案,各行各業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陷入財務危機。
球王馬拉多納(Diego Maradona,馬納當拿)、拳王邁克·泰森(Mike Tyson,泰臣)和高爾夫球員約翰·達利(John Daly)在內的體育界傳奇人物,雖然他們在球場和擂台上賺得很多,但因為理財不當,最後都未能逃過財務危機。
運動員的職涯很短,但人生卻很長,積蓄要足夠下半輩子的
花費 ,需要下很多功夫。
光是他們說想理財,就會有一堆人撲上去想幫他們「理財」,除了要辨別外(很難),也要讓自己懂得自律。
所以致富金律第一課─守護財富,防守就是最好的進攻。
第二課:大多數的有錢人都不是靠最初的職業致富,
抓住機會大膽轉跑道
第三章談大多數人都不是靠最初的職業變有錢,作者認為:
如果想要增加幸福感,直觀的就得提高收入,而在提高收入同時,轉換職業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。
在德國與美國進行的研究,選對職涯是邁向財務成功的關鍵,例如湯瑪斯.史丹利在他對美國百萬富翁的研究中寫道:「我研究百萬富翁超過二十年,歸納出一個結論:如果你做對一項重大決策,就能達到高經濟產值。如果你夠有創意,可以選到最理想的職業,那你就賺翻了。」
如果發現自己「入錯行」,即使較年長換跑道也不嫌晚。
我自己也是轉換過工作,轉換工作時我會考量:轉換前後的收入對比、時薪、未來調薪服務、職涯長短、生活節奏。
例如我在轉換工作後可以遠端工作,不因為時間、地點而受限,時薪也提高好幾倍,發展上更彈性。
不過相對的,離開公務員領域,我的收入穩定性下降,對自我的要求也變高。
第三課:薪水最高的永遠是業務,
因為他們替公司帶來收入
在第四章講的是業務工作,作者為了博士論文《財富菁英》與45位超級有錢人促膝長談,他發現:無論他們從事哪個產業,約66%的受訪者宣稱銷售能力是他們獲致成功的決定性要素,超過30%的受訪者,甚至將自己70%至100%的財務成功歸功於自己的銷售才華。
許多受訪者乍看不像業務員,但這正是他們成功銷售的祕訣。
對於這些有錢人來說,銷售絕對不只是單純
行銷 一套流程、產品或服務而已,他們對於銷售的定義更廣泛,
把它視為說服別人的過程 。
在這一章,我很喜歡的話是:「銷售就是把「不」變成「好」的過程 」
業務能力,更可以協助於如醫師、律師、會計師等專業人士更上一層樓,因為當專業超過一定門檻,用戶很難感受得出來,此時客戶寧可去找資格條件與你相同、但更擅長銷售其專業的競爭者。
業務也是領高薪水的職位,我從公部門進入投資研究領域,再跨入業務端,對我來說業務是一種主動負責、說服人的精神,當你的產品夠好,要如何說服人家買單?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,替他著想。
第四課:創業者致富的機率
是一般上班族的4.5倍
研究顯示領薪水其實是難以創造巨額財富,仔細觀察超級富豪,多半是靠自己努力創業的企業家。
綜觀全球財富,如果想快速發家致富,利用自己的想法與專業打天下遠比投資來得快。
創業是高財富的可靠指標。財富建立於創業的人,平均淨值都大幅提升──創業者的平均家庭淨值比沒創業的人高出兩百五
十萬 歐元。
《致富之路》 以我自己為例,我在畢業前幾年大多數財富的累積是靠著存下死薪水拿去投資ETF所帶來的,轉職創業後面臨巨大風險,但一年內財富增長超過我之前幾年儲蓄(雖然現在稱不上致富)。
死薪水打底,業務工作擴大收入,找到風口創業,中間追求舒爽與成就感,對社會、產業的貢獻,這樣才會越做越開心。
第五課:重點不是做對了什麼,
而是不做什麼
作者說,我們必須替自己的投資負責,千萬不要隨便相信財務顧問,也別掉入「愛國主義」的陷阱,只投資本國股票。
這點我覺得很同意,只有自己做過研究才會知道哪個財務顧問是真的替自己著想,否則會沒辦法辨別好壞。
在投資時,作者引用三份研究報告提醒大家偏好本國股票的個性:
一、1990年代早期丹尼斯.赫澤邁爾(Dennis Huchzermeier)的《Home Bias bei privaten und institutionellen Investoren》研究顯示,美國、日本與英國投資人持有的股票,大部分都是國內公司的股份,比例分別為美國93.8%、日本98.1%、英國82% 。
二、2001年,史蒂芬.杜爾(Stephan Dürr)在《Ursachen und Auswirkungen des Home Bias bei der Portfolioentscheidung》的研究發現,澳洲、加拿大、法國、德國、義大利、日本、荷蘭、西班牙、瑞典、英國與美國對於國內市場的投資比例,都介於75%至90%之間 。
三、2005年赫澤邁爾,《Home Bias bei privaten und institutionellen Investoren》的研究,觀察了美國、日本與歐洲
銀行 提出的股市投資建議,他們發現
不管哪個國家的銀行 ,都過度推薦在本國市場發行的股票 。
投資人偏好自己國家發行的股票,很難用理性面去解釋,我們必須善用全球化以及網路的激化,投資海外正在成長的市場。
立足台灣,綜觀過去幾次區域的政治與經濟動盪,做好全球配置都能有較穩健的投資過程。
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
▲ 2000年網路泡沫
▲ 2008次貸危機
▲ 2011歐債危機
▲ 2020新冠肺炎
善用全球化的投資,別讓本土偏見阻礙自己做出穩健、聰明的投資策略。
第六課:乖乖買被動式ETF
第12章作者提到對於平凡的散戶,投資被動式ETF是很好的選擇,他甚至說散戶乖乖買被動式ETF即可。
我們要進場投資,一般來說會有三種選擇:
直接買進個股 投資主動式管理基金 或是投資「被動式」基金(複製某特定股價指數)。 投資方法一:自己買個股,多數卻不如指數
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預測能力勝過專業基金經理人,而且能打敗大盤指數,那當然適合買個股。不過許多研究已經顯示,很少散戶有這種本領。
買賣股票的人當中有95%是專業交易員,他們就是靠這項技術吃飯的。
每次你買賣股票,交易對象多半都是這些菁英人士。可是大多數散戶都誤以為自己可以學會他們的招式,然後反過來打敗對方。研究顯示,散戶通常都嚴重高估了自己的專業能力。
某次調查發現,有70%的德國散戶都覺得自己「贏過一般人」,但他們的報酬率只有DAX成長率的25%左右。
橋水基金(Bridgewater Associates,全世界最大的避險基金,二○一四年經手了一千六百億美元)的創辦人雷.達利奧(Ray Dalio)認為:
「散戶有一丁點機會贏過專家」的想法太過天真,他解釋:「我有一千五百名員工與四十年經驗,但我還是覺得生意很難做。這就像全世界賭神齊聚一堂的撲克大賽,牌桌對面的人可是世界級的選手,只有一小撮人可以真正賺到錢,而且賺超多。他們都是從技不如人的對手身上贏錢。」
投資方法二:主動式管理基金,
但絕大多數主動基金落後參考指標,而且參考指標還可以作手腳
有許多研究證明,大多數主動式管理基金的績效,都比它們參考的指數還差。
投資
銀行 家格爾德.科莫,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引用了許多研究,而這些研究得出的一致結論是:「在研究的觀察期間內,若將成本與風險列入考慮,投資基金的績效皆有失水準。
換言之,打敗指數(大盤)是主動式管理基金應該追求的目標,但它卻失敗了。」
在標普《S&P indexes Versus Active Funds Scorecard》的研究中,以2008年、2009年的大崩盤為例,結合了五百檔美國龍頭股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,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跌了51%,到達最低點。
在如此艱困的時局,對於主動式管理基金來說,應該是很棒的機會,可以證明自己的績效出眾!
就算平均賠了30%至40%也算是成功,因為根據許多基金的補償政策,經理人只要打敗大盤,就依然能領到優渥的報酬。但事實上在這段期間內,有89.9%的主動式管理基金,績效都比它們參考的指數還差。
甚至還有基準指數替換的疑慮,只要換一個更差的基準指數,就可以凸顯基金的好,如果基金指數沒有含息就更容易勝過。
主動基金經理人連自己的基金都不會買
看過上面的數據後,你就知道為什麼基金經理人根本不會買自己負責的基金。
根據晨星(Morningstar)評級機構在2009年發表的研究,4300位受訪的基金經理人當中:
2216(51%)從未投資自己管理的基金。 159位(3%)投資1萬美元以下 393位(9%)投資1萬到5萬美元。 而對於收入數百萬美元的基金經理人來說,這些都只是小錢,4300位主動式管理基金經理人當中,只有610位(15%)對自己管理的基金投入50萬美元以上,人數少得可以。
連自己都沒有信心,你認為他們會勝過大盤嗎?基金經理人也是人,薪水領到、獎金領到,把位子坐穩才是真的。
根據基金過去的績效挑選基金,
其實不能預測未來報酬
每個基於基金過往績效的排名系統,都是以此為前提,可是這個前提顯然是錯的。
許多研究已經證明,基金過往的績效不太能預測未來趨勢。
格爾德.科莫的研究分析了某年排名前25%的股票後來的發展狀況。
這些股票只有1.85%連續三年排名前25%,而且沒有股票連續五年排名前25%,只有低績效基金才會展現出某種連貫性,主要是因為它們的高成本,澈底降低了績效。
除了基金排名外,還有基金評級。兩者的差異在於,排名只看過去的績效,而評級則會同時反映過往績效與預測未來趨勢。
投資方法三:打不贏就加入它,
投資「被動式」基金
看到這裡會發現一般人跟主動基金經理人是很難超越大盤的,未來的走勢也很難預估,越來越多機構投資人開始轉向投資大盤指數。
2013年,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就包含以下建議:「業餘人士的目標應該不是挑戰贏家(因為能力差太多,就算找「幫手」也贏不了),而是每個事業的股份都持有一點點,它們聚集起來的績效必定不差。而低成本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型基金,就能夠達成這個目標。」
追求卓越報酬的過程太辛苦了,即使是巴菲特的公司,近十年報酬甚至還比指數差一些,跟指數互有勝負,人家窮其一身,資源多到爆炸,小散戶何不搭順風車就好?
低成本,追蹤大盤的指數基金,現在入門門檻低(
只要100美 ),不管自行找券商開戶或是交由智能理財操作買入,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。
資料來源:Morningstar、統計期間2011/5/16-2021/5/14
我是一個被動投資人,我選擇方法三,被動投資全球市場,這也是我幫客戶規劃的資產管理方式。
現在的資訊很多,資訊本身並沒有價值,所以重點並不是取得投資資訊,而是正確做出解讀,解讀之後我們可以拼湊事情脈絡,得出節略。比其他競爭者得知更多資訊,不代表你必定能成為更厲害的投資人──真正厲害的投資人是從資訊中得到正確的結論。
總結
《
死薪水的不投機致富金律 》整體內容流暢,以歐洲人的觀點說明致富的心得,所引用的資料也多為德國的文獻,不同於其他同類理財書籍作者為美國人。
我覺得可以做為對照,知道原來投資的原則不分地域,特別是指數投資或是被動投資的說明,可以評估自己適合的投資方式。
友站推薦 : 97速借網
借錢 服務私人小額借款 找97 ,線上借錢 安全快速沒煩惱,快速借錢 首選97 速借網
想了解借錢知識 ,線上借錢 找速借網 ,當鋪 ,車貸 等各種服務都有。